当前位置: 朝阳市文明网 > 魅力朝阳 > 内容页

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朝阳秧歌

发表时间:2024-02-23 14:32:00 来源:朝阳发布

    辽西一直有着正月里闹秧歌的风俗。可以说,正月不扭秧歌,那就不是过年。朝阳的秧歌,历史悠久,形式多样,有“跑驴”“霸王鞭”“腊梅花”“皇会”“抬阁”“黄河阵”等数十种。

 

朝阳的秧歌一般是自发组织,组织秧歌叫出会,也叫办秧歌,领头的叫会首。许多村里都有秧歌盛会,从腊月底开始,会首们就开始张罗了,置服装、买锣鼓、召集人,大部分村庄都是过了初五就出秧歌了。踩街就是在本村走街串巷表演,光扭不唱,往往是满村的人跟着围着观看。打场就是在本村集中或并户打场拜年,有的村子晚上打大场,是唱秧歌的重头戏。在高亢悠扬的喇叭和锣鼓的伴奏下,尽情的扭上一阵儿,彩扇飞舞、彩绸飘飘、丑旦互逗、活灵活现、生动有趣,全场欢腾。

 

 

随后的几天就是走村串乡的入户拜年了,给秧歌拜年户送秧歌贴的叫撒拜年贴,接到拜年贴后的人家,准备迎接秧歌,摆上高桌板凳,桌上放上香烟茶水、水果糖果、花生瓜子等,秧歌队由打大锣的领来后,拜年户便放几颗高升炮,叫接秧歌。秧歌队到场子后就开始打场唱秧歌拜年。正月十四晚上开始撒灯,正月十五晚上放焰火、跑黄河、扭秧歌、闹元宵,“年味”达到高潮。

 

朝阳秧歌从其表演形式看,可分为地秧歌和踩高跷两大类。

 

地秧歌,也称地蹦子,包括“耍龙”“旱船”“老汉推车”“斗狮子”等,有时还加上一些喜剧人物形象来渲染气氛。地秧歌具有扭、扮、唱、逗、耍、杂等多种技巧和各种不同人物的形象,取材大都来源于《西游记》《白蛇传》《梁祝》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。

 

 

地秧歌形式诙谐,风格独特,朝阳地域特点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。花样繁多的“手中花”,节奏明快、富有弹性的鼓点,融泼辣、幽默、文静、稳重于一体的风格,将朝阳人民热情质朴、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。稳中浪、浪中梗、梗中翘,踩在板上,扭在腰上,乐在心里。

 

 

踩高跷,踩高跷分高、低两种,高的叫"高跣”,低的叫"踩寸子”。按其跷腿的高矮还分为大高跷(五尺五寸)、小高跷(三尺以下)和寸跷。朝阳的高跷秧歌,在整个辽西地区独具特色。一是跷高,一般最矮的都在一米以上,最高的达到二米左右,演员需坐在墙头上绑跷腿;二是扮相俊美,每个演员不论是服装还是化妆,都像戏剧人物一样,这与当地长期流传的唱戏传统有关;三是秧歌动作潇洒漂亮,场面热烈火爆,充分展现了朝阳人的豪迈性格。双塔区哨口村的大高跷曾经是辽宁省最高的大高跷。除此以外,朝阳县、建平县和凌源市的大高跷也一直为周边百姓所赞誉。寸跷主要流行在以朝阳县木头城子、西营子为主的大凌河川一带。

 

高跷的扮演者所扮演的人物为:头跷:武丑打扮,手持马鞭,是全队的指挥。二跷:武旦打扮,亦持马鞭。老蒯、彩婆子,身穿农村生活服装,持长烟袋锅子或棒槌,梳大辫扎彩球,彩色大襟上衣、长裙,手持扇子或手巾。其他还有渔翁、渔女、傻柱子、白蛇、许仙、青蛇等戏曲人物,互相扭逗,双人对舞,称作“一幅架”。最好的一幅架排在队列的最后,叫作“底鼓”或“压鼓的”,全队行进由头跷率领并指挥。

 

 

    朝阳的高跷秧歌形式,动作古朴简单,以锣鼓为伴奏,节奏舒展缓慢,堪称我国民间舞蹈中的一块活化石。

 

责任编辑:孙 文远
县区文明网: 建平文明网
Copyright 2015-2016 lncy.wenming.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:中共朝阳市委宣传部 电话:0421-3930226 E-mail:cyswmw@vip.126.com
版权所有:朝阳市文明网 辽ICP备202101223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